媒体报道

【中国农业新闻网】看热科院海口实验站如何培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二传手”

  作者: 未名   来源: 海口实验站  日期: 2018-06-20   点击: 我要分享

      本网讯(记者操戈 邓卫哲)如何解决科研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让农业科技人员头疼的事。4年多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以下简称:热科院海口实验站)通过加大“三区”科技人员专项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二传手”,有效促进了农业科研成果落地。

  据了解,海南“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农业科技人员专项培训班(以下简称:海南“三区”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为海南农业科技110技术服务站站长、乡镇农技服务站技术骨干和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等。培训目标是将农业科技成果在实际产业中推广应用。

  “坚持服务‘三农’,做到产有所需,研有所为,用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党委书记明建鸿称,海南“三区”培训班的目的是服务地方政府需求,服务产业发展需要,指导农民抱团致富、科技致富、勤劳致富。让基层技术服务人员拓展思路,转变观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能有所收获,进而引导农民实现品种和种植结构转型调整升级,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地方乡村振兴战略服务。

  培训紧贴产业需求

  为了让学员喜欢听课,热科院海口实验站在课程设置方面采用了参与式培训,所有课程都是针对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展开互动式交流讨论。每年培训前都会进行产业调研,找准当下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设置课程。

  在课程设计方面,一是介绍新的农业技术,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各项研究成果进行统筹,主要在热带果树新品种、栽培技术及产后销售等环节进行技术培训;二是后续跟踪服务,让学员与培训老师之间建立长期合作服务关系。

  负责组织培训的热科院海口实验站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周兆禧认为,这些人培训后有的挂职科技副镇长,有的成为村两委干部,有的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或致富带头人,能够有效带动农业科技推广和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在科技扶贫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临高县东英镇科技110服务站站长谢岳山,2015年参加第一期培训,2016年1月份到临高县波莲镇挂职副镇长。培训班让谢岳山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讲了很多龙眼、荔枝的种植管理技术,临高农民在80年代种了不少龙眼,由于管理不到位,果园基本都荒废了,现在实现了起死回生。

  东英镇种植大户谢飞种了上千亩荔枝、龙眼,因树体老化、品种退化,一时无从下手,砍了可惜、丢着不管浪费。谢岳山试着用培训班上学到的嫁接技术,给他换了品种,原先准备淘汰的果园又重新长起来了。在他指导下,谢飞还学会了嫁接、控梢、调控果期等果树管理关键技术。

  “这个培训接地气,解决的都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谢岳山说,跟农民打交道就是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说得再好不如见成效。荔枝、龙眼树体老化,农民不懂嫁接、环割,不知道该换哪些好的品种。这些问题在“三区”培训班的课堂上,热科院海口实验站的老师都针对性地做了回答。

  针对海南农业生产小而散的现状,“三区”培训班在课程设置方面培训班还专门增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运营,指导农民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农资、统一销售。

  看到适度规模化种植的好处后,谢岳山把热科院海口实验站周兆禧推广的的大红心火龙果新品种引进到临高县波莲镇试种,发动村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了60亩。该品种个大、商品率超过90%,甜度达到18度以上,种出来根本不愁卖。不少先前没入股的村民争着加入合作社参与种植。

  谢岳山说,虽然培训班只有短短的半个月时间,但跟专家建立的紧密联系却一直保持,平时技术方面有啥需要指导的,一个电话专家就会上门服务,来不及的拍张图片发到微信群里,第一时间会有专家答复。针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跟专家一起联合攻关,而且所有指导都是免费的。

  “培训班的内容必须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周兆禧主任介绍,在后续服务方面,热科院海口实验站一是组织专家定期巡访,二是通过微信群等方式进行日常跟踪服务,做到出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培训带动研企合作

  之所以把连续4年参加培训的科技人才集中在一个微信群做跟踪服务,周兆禧解释,一方面推广热科院海口实验站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做好技术指导;同时也发现一些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联合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做到同立项、同攻关和同收益。

  海南“三区”培训班通过4年多的积累,有不少农业公司主动找上门寻求技术合作,热科院海口实验站与培训对象共联合申报了8个科研项目。也有部分地方政府上门咨询科技扶贫,有的科技人员还被聘为地方科技顾问,做产业扶贫的科技项目策划。

  海南四方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方瑜,2016年参加了“三区”培训班。谈到收获,她觉得,一是拓展了人脉,每个市县都有参加培训的农业企业或技术服务人员,为以后做农业一个信息便可掌握全省行情;二是开阔眼界,培训班授课内容都是根据企业实操需求,请长期在一线科研和实践的专家或企业家讲案例;三是通过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许方瑜公司所在的陵水县是海南荔枝最早上市的市县,由于连续耕种,土壤出现板结、酸化,地力下降,前两年品质和产量有所回落。为此,参加培训时,许方瑜主动找到热科院海口实验站专家希望能够联合申报荔枝园土壤提质增效项目。经过实地考察后,很快双方便成功申报了海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资助-荔枝果园提肥增效的项目,以促进高产高质。

  项目实施两年来,示范园区一是实现化肥农药双减,二是土壤肥力显著提升,酸碱度明显改善,有机质含量增加了近一倍,果实品质有效改善。从目前来看,挂果率和品质明显提高,每亩增产500到1000斤,每斤价格能多卖2块钱。

  “科研与实践的交流共鸣,催生了很多科研项目,让农业科技真正落地并可持续,也让科技创新真正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一直从事科研和科技推广的周兆禧认为,在对企业和农户的实际技术指导中,对科研单位也起到了反向促进作用,通过与熟悉生产的学员不断交流,催生了不少针对生产和产业提升的科研选题,真正让科研落地。

(责任编辑:梁冰清)


原文链接:http://www.farmer.com.cn/xwpd.../dfny/201806/t20180619_1385575.htm

Baidu
map